新闻动态

业内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业内新闻 > 正文

“一杯咖啡”如何引发产业革命

时间:2025-05-12  浏览次数:

两年前,清华大学的一支AI团队在考虑算力成本时,远在上海徐汇的“模速空间”打消了他们的疑虑。“算力问题我们解决,你们只管创新。”一年半以后,团队成立的公司估值已经超过50亿,其异构算力平台服务20多家头部企业。

这样的故事在黄浦江畔的“模速空间”时时上演,甚至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目前,“模速空间”成为全球最大的AI孵化器,已聚集255家大模型企业,推动34个备案大模型成功落地。同时,其通过“上下楼即合作”的生态逻辑,让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周期大大缩短。

“模速空间”靠什么?

事实上,“模速空间”很年轻。

2023年8月,借助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每年在西岸设有分会场的溢出效应,上海、徐汇市区两级联动,选址西岸传媒港,将紧邻黄浦江最好的办公场域留给开发者。“模速空间”从毛坯房起步,仅用38天就让1.3万平方米楼宇空间变为开发者可“拎包入住”的产业载体。

另一组数据显示,“模速空间”几十人的运营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在“模速空间”超千名从业者中,近三分之一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不少企业创始人、CEO、CTO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模速空间”模式可以归结为“三板斧”。

一是算力“白菜价”,大模型训练动辄耗资千万,“模速空间”让算力人人用得起。

针对算力贵、语料缺等痛点,模速空间打造了“算力生态超市”,整合超10万张GPU卡,提供“免申即享”的百万元算力礼包,2024年累计补贴超3.6亿元。语料数据方面,联合市级平台开源高质量语料库,助力初创企业降低训练成本。

二是“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在这里创业者不用跨城找资源,在楼内就能找到算力供应商、语料合作伙伴和应用场景需求方。金融方面,千亿基金矩阵已为148家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正是这种密集的协同网络,让无问芯穹仅用16个月就从7人团队发展为准独角兽。

此外,在产业端,空间推动“AI+”与医疗、金融、制造等场景深度融合。比如,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与AI企业合作开发的电子病历助手、消化内镜智能体,将医生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联影智能的医疗大模型实现分钟级影像分析,为精准诊断提供支持。

三是“管家式服务”,提供从备案到融资全程的护航。

“模速空间”运营团队成员分布在4个前台部门和2个后台支持部门,其中紧密联系大模型产业的前台部门包括活动品宣、招商管理、生态市场和数字创新等4个门类,还包含企业出海服务平台,为入驻的企业协调算力调度、开放数据、评测服务、金融服务、综合服务等各类需求。

无问芯穹创始人评价道,“手把手、肩并肩、心连心”,从算力补贴到融资对接,从人才落户到场景匹配,这里以全要素生态破解企业成长的烦恼。

因此,与传统孵化器相比,“模速空间”实现了多个层面的颠覆,比如传统孵化器主要着眼办公环境和物理空间,“模速空间”更关注生态赋能;传统的常打入驻优惠牌,“模速空间”注重产业协同。

“模速空间”还有很多传统孵化器不具备的优势,则是在其空间周围,集聚了徐汇滨江七大百万平方米量级的科创磁场,承载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等国际级平台,更有以“硬核浓度”定义未来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重器在此筑造智慧底座。阿里、腾讯、网易等科技巨头,商汤、阶跃星辰、稀宇科技等AI大厂和独角兽,央视、宝马、极星、极氪等产业龙头在此组成了强劲的创新矩阵。

“模速空间”不仅是政策与市场协同的产物,更是生态化思维的胜利。其经验表明,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已从单点技术转向生态构建。对中西部地区而言,与其盲目追求“大而全”,不如聚焦本地优势,以场景驱动创新,以生态凝聚资源。

未来既是技术较量,也是生态的竞争。

陕西作为科教大省,创新综合实力雄厚,近年来秦创原通过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让更多“科研变量”转化为“产业增量”。

借鉴“模速空间”模式,陕西亦可以聚焦本地产业优势,打造更多“小而美”的产业生态,比如依托航空航天、能源等优势产业,建设细分领域孵化器,推动产业链做大做强;借鉴“模速空间”的算力券模式,联合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等为科创企业推出低成本算力包;推动政府、高校、企业等联合开放场景,助力企业快速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