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业内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业内新闻 > 正文

《科技日报》两会特刊整版报道!关注我省科技创新工作

时间:2025-03-06  浏览次数:

2025年3月6日《科技日报》

1秦创原:解锁西部科创“密码”

秦创原是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平台。它不是物理园区,而是创新生态的系统重构。近年来,秦创原通过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释放“生态赋能”的乘数效应,让更多“科研变量”转化为“产业增量”。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已多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转化为多地的切实行动。

2021年3月,陕西省启动建设该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总平台、总引擎——秦创原,致力于将其打造为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

四载耕耘,硕果累累。超万项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光子、氢能等21个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加速崛起……

“秦创原不是物理园区,而是创新生态的系统重构。”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姜建春说。

为技术创新扫除制度障碍

为提升秦创原创新效能、加速资源要素集聚,2022年3月陕西省出台《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

“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破除‘不敢转’桎梏,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清除‘不愿转’梗阻,横向经费结余转化解决‘缺钱转’难题。这些措施通过秦创原向全省辐射,直接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程宁博对“三项改革”评价道。

“三项改革”作为制度创新引擎,持续放大秦创原效能:通过建立成果转化“绿色通道”,仅2024年就有千余项专利在秦创原完成确权评估。

西安理工大学教师赵跃依托秦创原的作价入股机制,将10余项光伏专利转化为企业股权,创办公司年营收突破千万元。其本人凭借转化实绩获评教授职称。

截至目前,“三项改革”已覆盖201家试点单位,累计单列成果10.7万项。

助力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作为科教资源富集大省,陕西拥有1500余家科研机构与300余个国家级园区平台,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如何疏通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堵点,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经过4年探索,秦创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今年1月底,秦创原在西安率先试点“先投后股”模式,为启承悬浮科技(西安)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注入2240万元专项资金。

“140万元资金到账后,我们立即启动了氢液化装置市场验证平台建设。”启承悬浮科技(西安)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山举说,“先投后股”采用“两步走”模式:财政资金先以科技项目形式支持企业搞研发,待技术成果通过市场验证后,再按约定将投入资金转为股权。

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秦创原进一步强化服务赋能,通过科技经纪人架起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

2024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李贺军团队的“碳纤维增强高性能湿式摩擦材料”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当年7月,该项目就在西安浐灞国际港落地。

这一成果的快速转化,离不开秦创原科技经纪人、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符新伟及其团队的努力。

“我们为李贺军团队量身定制了一套成果转化方案:开展项目申报专项辅导,助力项目更好地获得政策支持;对接专业中试基地,为技术成果的工程化验证提供保障;搭建市场供需对接桥梁,使产品与目标客户实现精准对接。”符新伟介绍。

当前,秦创原不断拓展“科技红娘”业务范围,其业务模式正在从居间服务的1.0时代逐步迈向“专业咨询+科技投资”的2.0时代。秦创原通过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技术评估、市场分析等全方位专业服务,助力破除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阻碍。

点燃万亿未来产业“引擎”

2025年开年,西安中科立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将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调整为智能光电成像与测量技术和无人机的结合。成立之初,该公司研发团队仅有数十人。得益于秦创原的支持,如今该公司研发人员扩充至200余人,产品种类日益丰富,连续3年年销售额增长超50%。其所在的秦创原光子产业创新聚集区,汇聚了320家上下游企业,产值增速连续2年超50%。

这种创新聚变效应正在从光子产业向更广的领域延伸。2024年4月出台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秦创原将构建光子、新材料、氢能等21个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计划到2026年实现万亿级产业集群突破。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马云说,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在建设过程中,将关注点更多放在创新要素的高效整合上。

人才是关键创新要素之一。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秦创原进行了积极探索。

2024年9月,作为西安交通大学首个“校招共用”引进人才,王文毅同时向西安交通大学和陕汽集团作个人年度工作报告。2023年,王文毅率领技术团队,为陕汽集团新能源重卡热管理系统的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规划了技术路线升级的方向。因其工作表现突出,校企双方均给出“优秀”评估结果。该人才共享模式正是秦创原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重要实践。

2024年7月,秦创原推动西安出台引培创新型人才队伍等举措,支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时序更迭,秦创原已进入新一轮3年建设周期。面向万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秦创原将持续释放“生态赋能”的乘数效应,让更多“科研变量”转化为“产业增量”,为中国式现代化锻造强劲的科创引擎。

2周曙光代表:“三项改革”消除成果转化堵点

“翱翔小镇真要起飞了!”在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记者在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见到了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西安科为航天科技集团(以下简称“科为集团”)董事长周曙光。

周曙光口中的“翱翔小镇”是最新获批的秦创原无人机产业创新聚集区的核心承载空间。2024年,秦创原发布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培育建设21个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秦创原无人机产业创新聚集区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翱翔小镇的共建者,周曙光见证了小镇的蜕变。2017年,翱翔小镇还只是一张规划蓝图,在秦创原的赋能下,如今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巨变让周曙光感受到,在秦创原的强力助推下,陕西正加速将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与产业优势,科技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转化堵点正逐步消除。“秦创原已成为驱动陕西新旧动能转换、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引擎。”周曙光说。

周曙光对秦创原送上的政策“大礼包”印象深刻。2021年11月,在秦创原建设起步阶段,陕西省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破解成果权属难题,推出全生命周期服务陪伴企业成长,研发投入奖补政策让企业轻装上阵。真金白银的投入与政策引导,为科技成果转化架起桥梁,极大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周曙光认为,围绕秦创原出台的“三项改革”和“股权换服务”等政策对企业产生的积极影响尤为深远。

“以‘三项改革’为例,改革前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许多优秀科研成果难以‘走’出实验室。相关举措出台后,明晰了科研成果权属,使科研人员能从成果转化中获得实际收益,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周曙光说,“股权换服务”则为诸多由科研团队创立的科创企业提供了大管家式服务,包括政策、市场、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

展望未来,周曙光对秦创原制度创新的深化充满期待。他建议,构建“实验室+产业化公司”的转化范式,打造贯通“科研—中试—孵化—应用”的创新闭环。以低空经济产业为例,可通过“多级联动”机制整合省市县资源,加快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向秦创原聚拢。

他提出,秦创原可以通过“两个拓展”登高攀强:横向拓展校企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研发中心突破关键技术;纵向拓展创新模式,通过“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这一创新路径,突破地域限制,链接全球资源。

3科技金融加速光子产业腾飞

“8年来,我们的核心团队始终围绕新型成像技术开展攻关,走出了一条坚定的自主研发之路,团队也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62人。”回顾企业发展历程,西安中智科仪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金鹏程感慨万千。

作为我国光子成像领域的探索者之一,中智科仪2024年研制出具有10皮秒延迟精度和35皮秒超低抖动性能的八通道数字延迟脉冲发生器,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凭借这一成果,该公司能够为量子计算、超快激光、高速通信等领域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和服务。

在金鹏程看来,西安全方位打造“硬科技”之都,为科技型企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入驻秦创原,更为企业发展装上了“加速器”。

“2024年,我们获得了由秦创原打造的西科控股产业化平台领投的数千万元资金。资金等资源的涌入,助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金鹏程说。

西安高新区光子产业链党委书记、西科控股董事长曹慧涛介绍,近3年,陕西光子企业从不足100家增至320多家,产值增速连续两年超50%,2024年光子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作为秦创原光子产业链牵头机构之一,西科控股正引领一众企业迈向新阶段。

最近,金鹏程开始谋划公司下一步发展,将公司产能由原来的每年300台套提升至2000台套到10000台套。

“我们正在进行技术升级,计划近期推出曝光速度极快的单光子相机,曝光速度可达200皮秒。”金鹏程说,以单光子相机为主的“逐光”系列产品将服务我国10余个重大项目。